连日来,姜堰区娄庄镇先进村集体小农场的7位片区农场场长正在利用晴好天气,组织村民对分管片区的农场进行种管,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在该镇先进、朱翟、三联等村,连片的集体小农场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劳租双收,富了村民的“钱袋子”
娄庄镇是工业大镇,700多家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批本地村民就近就业,较高的工资收入促使村民选择离田进厂,由农民变工人。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到了农忙季村民们都要请假回家忙农活,导致部分工厂不能正常运转,季节性“用工荒”让企业负责人头疼不已。“田由谁来种?”也成为务工村民的烦心事。
为解决企业季节性用工难题和进厂务工村民的后顾之忧,娄庄镇先进村在全镇率先实施集体小农场模式,将田地从村民手中收回,每户分得一定量的口粮田,其余土地交给集体,以集体农场的模式进行种植,年底统一进行农场收益分红。集体小农场的出现,在群众诉求与企业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企业和村民都切实感受到了集体小农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集体小农场有效承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场在用工上都会优先照顾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无技能村民,努力增加他们的收入。当前正值水稻育苗准备期,朱翟村集体小农场的秧池内一片忙碌景象,10多名村民正在平整秧池、制作营养土、整理无纺布,为五月份的水稻育秧做好各项前期工作。该村村民花生明在秧池里忙得乐呵呵:“我这么大年纪进不了厂,干点农活我在行。土地流转给集体农场,除了每亩地能有800多元的租金, 人还能在农场打点零工,一年下来也有个几千元收入。”
药肥双减,护了生态的“绿底子”
近年来,娄庄镇大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集体小农场中试点推广水稻康养种植、控肥和精确施用、控药和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双减少、小麦水稻品质效益的双提升。
通过集体小农场将零散田块进行整合,对田间墒沟、灌溉、排水、机耕道进行重新规划,增加了可耕地面积、减少了农业用水量,集中耕作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亩均产值。先进村为了激发小农场场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六定一奖一赔”管理模式,即:定产量、定工资、定种子用量、定农药标准、定农具添置、定机械作业费;节约全奖,超支全赔。由村统筹机械作业、农资的购置发放、限制农药化肥用量,对7个小农场明确了每年上缴水稻1000斤、小麦800斤的目标,超产部分作为场长和场工的分配来源,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措施让场长一心一意强管理、抓田管、谋超产。
“如果采取常规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方法,人工种子农药化肥的成本肯定居高不下,辛苦一年可能还要倒贴钱给集体。”曹德余是先进村七位小农场场长之一,他主动对接区镇农技部门,参与高产示范方、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化肥用量减少30%,产量还增加了近一成。去年我管理的先烈小农场水稻亩产近1500斤、小麦亩产900多斤,均超额完成了上缴指标,扣除上缴之外结余分配资金10多万元。”
曹德余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了7位场长比学赶超的劲头,生态种植模式在先进村1500亩的集体小农场中全面展开,并带动周边村近万亩农田实施了药肥双减种植,水体土壤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科高双驱,拓了转型的“新路子”
集体小农场大多以200亩左右设置一个作业区,全程机械化作业,便于集中育秧管护施肥,也利于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加快传统农业转型步伐。
娄庄农技站在先进、朱翟等村建立了病虫害监测站,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通过智能测报设备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大爆发。集体小农场广泛应用精准测报、精准用药、生态防治、测土配方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粮食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并且达到了粮种标准,成为种子公司的良种育种基地,先进、袁联等村的集体小农场与种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售价比普通稻麦高出10%。
此外,娄庄镇还聘请农技专家与小农场开展“一对一”的业务培训、跟踪指导、全程服务,“一场一策”帮助小农场厘清发展思路、寻找转型突破口。该镇农技站负责人吴扣兰介绍说:“绿色、生态、高效的集体小农场运作模式,每亩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500元,是村里的一项稳定收入来源。”先进村小农场在传统稻麦轮作的基础上,依托村里的润先种植合作社成立产销联合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今年该村实施的火龙果种植项目预计每亩能增收5000元;三联村二农场在农技专家的建议下购买了两台植保无人机,为村里500多亩的集体农场提供飞防服务,周边农户和农场主在看到了植保无人机播撒面积广、工作效率高、施治效果好后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每年还能创收几万元。
集体小农场已成为娄庄镇农业生产的教学基地、示范基地,在集体小农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流转土地办起家庭农场当上了农场主,全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超3万亩。(李靖)
编辑:陆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