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城镇发展 > 姜堰沈高:“味稻小镇”创“富民大业”

姜堰沈高:“味稻小镇”创“富民大业”

时间:2020-12-17 08:50  来源:姜堰日报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走进明阳家庭农场,只见黄灿灿的稻谷堆积如山。67岁的农场主刘爱和手持农具,正忙着将稻谷运进稻米加工车间。刘爱和指着一排崭新的设备说:“这是投资30多万元新上的稻米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稻谷输入机器后,经过去杂、剥壳、碾米、抛光、色选、包装等程序直接卖给客户,包装可根据重量要求自动调节。有了这条稻米加工生产线,每亩田可增收100多元。”
 
       刘爱和原在外做翻砂工,收入有限,还照顾不到家庭。2014年,沈高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成片流转农田,种植新品稻麦。刘爱和本是种田的好把式,自认为“农民干老本行,挣钱更稳当”。他拿出多年的积蓄,还借了二三十万元,首批流转了600亩田,成立家庭农场,种植水稻新品9108。第二年,他购买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减少用工成本。同时,他在区农业农村局、沈高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帮助下,运用药肥减施高效集成技术,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和产量。沈高镇还帮助农场主和种植大户每50亩田建一座田间蓄粪池,收集存储养殖场的粪便施入田里,增加了有机肥的用量,可节省肥料成本每亩六七十元。
 
       新技术、新品种让刘爱和尝到了甜头。两年前,刘爱和的明阳家庭农场种植面积扩大到800多亩。2017年,国家工商总局还批准了他申请的“明阳大米”注册商标。刘爱和介绍说:“自从规模化种植以来,每亩可收获水稻1200斤左右,除去用工、药肥等一切成本,每年净收入少则20多万元,多时50多万元,轻轻松松脱贫致富,还带动10多名村民走上小康路。”村民潘树栋开拖拉机帮助农场运输水稻,每天收入400元。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高河横村就致力研究推广水稻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种植模式,成效显著,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
 
       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赋予水稻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催生了一个个水稻种植大户,形成河横连片2800亩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好稻还需精加工才能产出优质大米。早在1994年,沈高镇就创办了明珠米厂,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标准,投资350万元,引进日本稻米加工成套智能化设备,年加工“河横大米”3万吨。1995年,“河横大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2003年6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河横大米”绿色大米证书;2006年,“河横大米”通过国家地理保护认证。明珠米厂负责人葛桂元说:“得益于优良的品质,‘河横大米’成为驻港部队的军粮和极地科考队‘雪龙号’的专供大米。”
 
       近年来,沈高不断放大河横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的生态效应,鼓励农户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种植稻麦,实施“科技+”战略,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扬州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常年有23名科技人员驻点沈高服务“三农”,率先将南粳9108、南粳5055等优质食味稻米等新品种和钵苗摆栽、绿色防控等新技术转化应用。沈高现建有3个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7500亩,是省级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目前,沈高水稻种植大户种植2.3万亩水稻,实现了绿色优质水稻基地全覆盖,每亩受益2000多元,带动千余农民就业。沈高大米真正成为致富百姓的“大产业”,沈高也创成省“味稻小镇”。(钱宏斌 张春惠)
 

编辑:陈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