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城镇发展 > 姜堰白米“芦笋奶奶”蹚出脱贫致富新路

姜堰白米“芦笋奶奶”蹚出脱贫致富新路

时间:2020-08-24 17:18  来源:学习强国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这几年,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的芦笋火了,“芦笋奶奶”也跟着出名了。
 
       芦笋奶奶名叫张宏珍。2007年,张宏珍担任大安村党总支书记。当时的大安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人们都说“有女不嫁大安庄,家里穷得响当当。”村集体年收入还不足15000元,还有60万元的外债。张宏珍见到银行里的人都是绕道走,即便这样还老是被堵在门口要钱。“不管多难,我都要带领大安走出困境。”这个倔强的女人暗自下定决心,“只有让大安从贫困中走出来,我才无愧自己的党员身份。”

       成立村办企业、种植盆景蔬菜、盘活村级固定资产、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创业。2007年到2016年期间,张宏珍四处取经,先后尝试了各种发展办法,但是最终都因为资金投入不充裕、市场行情不明朗、村民害怕担风险而失败。
 
       办法总比困难多
 
       张宏珍不甘示弱,她一趟趟到上海、南京、山东等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寻找商机,一次次筛选对比,最终打定了种植芦笋的主意,因为芦笋营养好、投入少,关键是它的市场售价高。

       项目有了,资金的问题还悬着,咋办?张宏珍想到了向上级寻求帮助,得到区领导的支持,有了一笔启动资金。她既激动又压力山大,想:这钱不好拿啊,要是搞不好怎么对得起领导?怎么对得起父老乡亲?怎么还有脸再当这个村干部?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张宏珍一边带头入股,一边动员村干部和名人、能人投资,还允许贫困户以土地参股。七将八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算拉扯起来了。那一年张宏珍54岁。
 
       创业路上辛酸泪
 
       “开始创业真的很难!”张宏珍回忆道。大家只种过水稻小麦,谁也没有接触过芦笋,8000元一罐的种子可不能出丝毫的差错,如果请专家来指导,那就要花销很大一笔技术指导费。为了省下这笔开支,她一边购买书籍学习,一边组织大家到启东、溱东等地偷师学艺,一点一点摸索种植的要点和难点。

 

       种植芦笋的过程也异常艰辛。夏天要开沟施肥,因为酷热难耐,大家都不愿意到大棚里工作,张宏珍就带头上,经常是从早上五点一直干到中午11多点钟,大棚内的温度高达40多度,人实在受不了了她才出来透口气。夏秋两季采摘芦笋的难度大,要及时,否则第二天就会开花变老。130多座大棚每天都要采摘一遍,采摘的高峰期,张宏珍和工人们都是半夜2点多种来到大棚,戴上头灯工作。张宏珍说,手上磨出水泡、胳膊抬不起来是常有的事,回到家,老公一边给她按摩一边心疼地责备她:“50多岁的人了,还这么卖命干什么?!”张宏珍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她心里明白:再苦再累,都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了我才能安心退休。
 
       拨开云雾见彩虹
 
       如今的大安村已经甩掉贫困帽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上海、南京等地的批发市场以及泰州本地的蔬菜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芦笋供不应求,2018年村集体的收入是40多万元。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芦笋滞销,张宏珍就动员大家到处寻求支持和帮助,并通过镇宣传科借助学习强国“农产品代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寻找销售渠道。消息发布1天后就实现订单销售2000多斤,成功打响了“芦笋保卫战”。

 

       如今的张宏珍已经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休了,依旧没有闲着,继续担任合作社总经理,因为村民们都说大安村离不开张宏珍,她这个“芦笋奶奶”不能走。(邓斌 孙肖雅)

 
编辑: 陆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