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发展改革 > 创新体制机制姜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姜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03-16 08:53  来源:泰州日报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连日来,姜堰区张甸镇杨俞村返乡创业的“田园英才”孔德华忙得不可开交,扩大鱼塘养殖面积,精修花卉苗木基地,新砌乡村农耕文化馆,打造“农业+旅游+休闲”的田园综合体,旨在吸引城里的客人来休闲消费,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孔德华是姜堰出台“三下乡”和集聚“三水田园英才”等新政引回的乡村人才,他忙碌的身影也是姜堰多举措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姜堰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出台多项兴农惠农新政,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探索多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连续三年在全国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
 
       姜堰以大力度推出十条举措,在5个特色田园乡村先行先试,鼓励“要素聚乡、乡贤回乡、市民下乡”,着力打通资本、技术、人才回流通道,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元素、活力基因,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沈高镇河横村有着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国家级生态村等金字招牌,成功入选省第二批试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三下乡”在这里唱出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大戏。大学毕业在深圳闯荡的施阳见家乡的生态高效农业已成为“特色产业”,乘上“三下乡”春风,回家成功种出有机“蚊帐大米”,通过了SGS欧盟检测,180项农残为零。去年“蚊帐”水稻还未开镰就被订购一空,大米每公斤价格高达80元。
 
       “农业高质量发展靠人才。”去年12月,姜堰又出台《关于集聚“三水田园英才”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意见》,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水田园英才”队伍。家住溱潼镇的孙志翔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承包水面养殖螃蟹等水产品,销售一度成为难题。孙志翔参加了姜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举办的“创业技能”培训班,接受了创业专家一对一的指导,深加工螃蟹,并学会网上销售,注册了“爬强头”商标,成立泰州市爬强头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孙志翔感慨地说,“三水田园英才”新政出台后,更加坚定了他扎根乡村创业的信心。今年,他拟投资新办一个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多吸纳几位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就业。“政府的激励鼓励是一方面的,更主要的是为我们营造了田园创业的良好环境,点燃了我们缔造产业强村富民的激情,赋予了我们振兴乡村的动力。”
 
       创建农场服务联盟是姜堰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之举。姜堰放大桥头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示范效应,去年按标准建成2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科学引导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催生了一批稻麦+西瓜(草莓)、稻麦+水产养殖等高效种养模式,扩大了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鳖等生态循环种植规模。以白米镇昌桥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例,农场主杨顺宏在自家承包的1000亩农田中发展“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还带动周边联盟成员一起发展,辐射面积达到3000亩。
 
       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国斌说,姜堰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单位,应当率先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路”。下一步,姜堰将继续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和模式,加快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着力做强姜堰优势特色产业,精心打造区域优质产品品牌,扎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钱宏斌 王学明 姜媛媛)
 

编辑:陆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