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发展改革 > 姜堰全面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监测预警机制

姜堰全面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监测预警机制

时间:2020-11-05 09:28  来源:自采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大数据主动比对,网格化主动监测,铁脚板主动服务。姜堰区民政局全面构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监测预警机制,变“坐等上门、被动救助”为“主动发现、主动救助”。
 
       一支队伍抓监测。集成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对象、困境儿童、临时救助对象、低保边缘户以及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贫困人口和建档立卡边缘人口相关信息,建立全区低收入家庭人口数据库。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全面建立低收入家庭网格员主动发现和定期探视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低收入家庭收入、财产变动情况和遭遇特殊困难情况,对走访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姜堰社会救助”手机APP上报。
 
       一个平台强预警。以收入家庭人口数据库为依托,科学设定重病、重残、受灾、教育等40多项预警,通过智能识别,及时主动发现新增和核减救助对象。对全区在库低收入家庭人口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残疾变动、子女入学、就业、年龄、死亡以及重复救助等信息开展动态监测,触发预警的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责任部门和各镇(街道),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核实、研判分析。创新了“个性化预警”和“三项重要信息自动预警”。所有救助事项申请,系统将自动生成求助人家庭人口信息、历史已救助信息和事前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为精准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一码求助畅通道。开发社会救助申请网上受理快捷通道,救助申请人通过手机扫码,及时申请所有社会救助事项,打造救助申请“直通车”,真正实现“一门受理”。
 
       一项改革显温情。以“温情救助”改革推动社会救助走进群众心路,走出救助“温度”。“简化”程序。通过部门信息共享,困难群众只需提供“一证一书”,真正实现“一网通办”“无需开证明”。“优化”服务。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移动终端登门调查核实,真正做到“少让群众走路,多让干部跑腿”;全面推行临时救助镇级备用金和分级审批制度,真正发挥临时救助“快响应”“救急难”的作用。创新建立“二次比对”和“事前比对”工作机制,对在库低收入家庭定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本区范围内的集成信息实时比对,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固化”标准。各项救助金额由系统自动计算生成,减少人为因素。“量化”时限。全面推行社会救助“1110”限时办理工作制(1个工作日完成受理、1周内完成上门核查,10个工作日内完成救助审批)。
 
       构建主动发现监测预警机制,精准救助率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疫情期间,该局主动发现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228人次,及时发放临时救助16.3万元;机制建立以来,主动发现因病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43人次,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13.6万元,及时纳入重病“单人保”28例;在年中救助对象动态管理中,通过监测预警,全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由3664人调整至4591人,彻底解决了“五保低保化”问题;通过智能识别,对32例刚满60周岁的低保对象及时实施增发,及时核减死亡人员121例,省厅反馈信息无一例死亡人员领取保障金现象,全区上半年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考核名列泰州市第一。
 
       姜堰区民政局局长俞扬祖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直通车”宣传推广和救助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率;全面实施社会救助主动监测预警机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步查漏补缺,及时抓好完善;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成效,并及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姜堰模式”。(姜存义 杨元军)

 

编辑:陈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