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发展改革 > 姜堰小杨村:家庭农场成就致富梦

姜堰小杨村:家庭农场成就致富梦

时间:2020-09-17 08:55  来源:学习强国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小杨村位于姜堰区三水街道北部,原是一个以稻麦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村。为了让更多村民能够脱贫致富,近年来,小杨村通过探索家庭农场新型模式,创新家庭农场主培训机制,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绿化示范村”等称号,是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庄,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大田风光也吸引了周边越来越多的“取经人”和游客。

 

       以“党建红”推动“发展红”
 
       “乡村振兴一定离不开党建引领,只有发动基层党建‘红色引擎’,促动党员干部带头干,才能让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三水街道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卫泽明说。在小杨村,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杨村田地抛荒严重,那时的村委会主任就是卫泽明,他带领几位村干部一起组建小农场、种植抛荒田。这些年来,在卫泽民的示范带动下,小杨村先后冒出了20多个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已经成为了小杨村的一个标志。小杨村通过党建飘“红”,让产业透“绿”、发展添“彩”,推动全村大踏步迈向乡村振兴。

 

       “党组织是旗杆,党员干部就是旗帜,我们要让家庭农场党支部成为党联系服务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小杨村的党支部书记吴凤国说,“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种田已成为全村人很受欢迎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成为一名新兴农民。”小杨村的很多农场主过去多在外地打工,现在回家种田,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也带动了其他村民一起致富。全村共795户人家,几乎家家有人在农场“上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从“机械化”迈向“智能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智能,光靠以前的思维模式可不行,必须要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而我们的农场主不仅仅要会种会养,更要学会管理、营销及专业知识。”吴凤国说道。无人植保机是“智慧农机”中的生力军,也是农业“机械化”到“智能化”发展的生动写照,但是很多农民不了解也不会操作。针对此类问题,小杨村定期开展“菜单式”培训活动,一方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能培训等载体,对全村农场主进行经营管理、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培训教育,帮助农场主提高种田效益,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智能化”培训,推广无人机植保、电商平台运营、宣传等知识,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水平。

 

       硬件升级,软件也要跟得上。农场主王阿凤在培训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玩起了类似“滴滴打车”系统的“滴滴打机”。王阿凤说,她家里有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培训技术人员帮她加入山东潍坊的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滴滴打机”智能系统,为收割机装上实时运行信息和数据分析的“金匣子”,不仅服务本地家庭农场,还可走出去服务挣外快。当然,她也可帮助其他农场主通过“滴滴打机”系统网约外地就近作业的收割机械,降低成本也赢得收割时间。
 
       由“卖产品”再到“卖风景”
 
       为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村民收入,小杨村创新建立了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机制,为村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业服务。在服务联盟机制下,小杨村开始探索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立体高效农业种养模式。卫泽明说,他的农场这两年拿出来100多亩田尝试“稻田养鸭”模式,从选鸭苗到饲养方法,全程有人跟踪指导,鸭子吃虫、鸭粪肥田,构建了“全程生态种田”模式,种出的大米天然环保,价格也比普通大米翻了一倍以上,再加上鸭子的销售收入,每亩又增收150元。村里又注册了“鸭田”牌生态大米,有了品牌,村民们的收入也会更高。

 

       光“卖产品”还不够,小杨村还开始“卖风景”,在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建设起溱湖绿洲度假村、“小杨人家”民宿等乡村旅游设施,让庄稼地里能“刨黄金”,让小杨村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梦工厂”。为满足游客更多的观光需求,小杨村还打造了“五彩稻田”和“樱花大道”,进一步提升田园“颜值”。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李先生带家人到小杨村旅游,感慨万千:“没想到家乡的变化这么大,以前不过是绿油油一片田,现在这里樱花美、稻田也美,还能体验农事、娱乐休闲,以后每年都要回来转转。”
 
       对于未来的发展,小杨人信心满满。“现在乡村旅游越来越火,服务也要跟得上才行。接下来,我们会定期组织村民培训,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吴凤国说道。(于驰宇 丁明玥 倪文波 吴艺梦 唐韵)
 

编辑:陆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