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发展改革 > 姜堰:放大生态效益打造“幸福水天堂”

姜堰:放大生态效益打造“幸福水天堂”

时间:2020-09-05 14:03  来源:学习强国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为进一步推进美丽姜堰建设、提升全面小康幸福指数,今年以来,姜堰区溱湖生态经济区围绕“生态”这一主题,统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园区、生态环境、生态康养文旅“四位一体”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彰显生态价值,让溱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优化水环境,从河湖绿到生态绿
 
       “以前上游的河藻都会将我们的河道塞满,河里就像是水上草原,现在河湖长制搞起来了,岸边也清理得很干净,生态环境真的好多了。”溱潼镇西陈庄村一村民说道。

 

       河流是生态文明的要素,也是水乡的符号。溱湖生态经济区地处里下河腹部,经常有上游的水花生、水葫芦、绿萍等水上漂浮物顺水而至,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影响河道交通航运和水体质量。为确保河道通畅、促进水质提升,该地区以绿为底,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从“巡”到“治”、河湖治理从“有实”到“有为”发展,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
 
       在姜堰区淤溪镇周庄村,这里的河道水清岸绿,河坡干净整洁,不少村民在河边钓鱼取乐。说起村里的水环境,村民张老汉赞不绝口:“村子里大河小沟现在都特别干净,你看这水碧清碧清的,我家现在洗衣服都到河边洗,这河水好河里的鱼也越来越多。”
 
       做活水经济,从产业富到群众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溱湖生态经济区围绕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要求,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注重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完善、推广小杨模式和河横经验,规范土地流转,探索推行全程托管、统一服务等多形态并存的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提升示范家庭农场比重,加快形成了“一镇一特”的规模经营新格局。

 

       如今多种高效农业项目在溱湖生态经济区内遍地开花,淤溪镇的飞牛农庄规模面积达500亩,是该镇推进城郊蔬菜基地的重点项目,引进了上海农科院黑津西瓜品种,亩均效益超万元。泰州爬强头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与盒马生鲜、永辉超市对接,销售溱湖八鲜系列产品。沈高镇冯庄渔业产业园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学院提供30多亩池塘,专门研发虾蟹养殖,引进新品种澳洲龙虾、创新澳洲龙虾和本地河蟹混养模式……

 

       在娄庄镇俊冲洁盈火龙果基地,据农场负责人丁俊介绍,“现在来我们这采摘火龙果的游客越来越多,年吸引游客量在8000人左右。”娄庄镇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能人示范引领,以先进村带动4个经济薄弱村共同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低收入农户入股,带动村民就业、村集体增收,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双赢。
 
       弘扬水文化,从乡村美到乡风美
 
       姜堰的水文化源远流长、特质鲜明,一直以来,溱湖生态经济区都把水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中。一方面,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红色头雁”、基层党员“红色细胞”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让党建力量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不断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让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动诠释人文之美,让乡土文化滋生精神文明,激发村民成为文明旅游传播者的热情,不断推动文明新风入乡村、进农家,成风化人,绽放时代光彩。

 

       “我们村庄环境好了,村民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以前乱倒垃圾的现象不见了,这么好的居住环境大家都舍不得破坏。”溱潼镇湖南村村民徐传武说。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突出做好水文章,不搞大拆大建,把环境保护和延续水乡特色结合起来,使用生态技术、生态原材料,加快河、岸、路、绿、景配套建设,实现水利、旅游、文化等多功能综合开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水乡特色的水生态系统。
 
       借助毗邻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地理优势,如今的湖南村又在加快整合各种民俗资源,希望将来能让游客更好地体验里下河地区的风土人情。“我们要建成一个村史馆,还有一个古物展示馆,把村子里面一些老的物件,村子里面的一些历史文物,全部整合起来,供给我们游客参观。”该村村委会主任说道。(于驰宇 陈燕华)
 

编辑:陆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