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底色”描绘转型发展“绿色”来源:泰州日报“早晨,美丽的凤城河在柳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婀娜多姿,清澈的河水在风中尽情‘摇摆’,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树上的鸟儿唱起歌来,也在庆祝它们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下的一段话,也是泰州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地级市组建之初,泰州市就明确“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2013年,又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三步走”战略。2014年,市委书记蓝绍敏进一步强调,将环境竞争力作为泰州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提出用生态“底色”描绘泰州转型发展“绿色”,以生态环境的优势彰显泰州转型发展的优势。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城市再次迈出了新的步伐:一幅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绿色”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发展理念主导经济版图变革 富裕起来的泰州人,对生存状况和健康尤为关注,对自身的环境权益尤为敏感。 重民生,从民意。泰州决策层认识到,建设生态泰州,必须和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统一起来,必须突出以环保优化发展,以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着力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这注定是一次凤凰涅槃。 绿色成为发展的风向标,一系列生态相关规划相继出台。2004年,编制实施《泰州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于2013年进行修编,进一步确定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把城乡发展的“蓝图”描绘在生态建设的“绿图”之上,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为城乡发展确立了生态化的空间结构。2013年,全面启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率先提出对泰州市环境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发展“多规融合”起到更高层次的引领作用,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环境保护新路子。 环保倒逼转型。通过严格实施工业企业用能评估,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执法检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近3年来,泰州市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个,节能60万吨标煤。2013年,泰州市单位GDP能耗为0.641吨标煤/万元,能耗降幅居江苏省先进行列。在重拳出击下,一批铅蓄电池、印染、冶炼等落后行业企业被“叫停”。近年来,累计关停“三高两低”企业2191家,市区10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泰州市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如果说,节能减排是在做减法,那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则是在做加法。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生态工业、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型服务业风生水起。 首先来看工业。不断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和“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让泰州市在加快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2013年,泰州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50亿元,增长23.7%,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5.3个百分点。特别是医药高新区逐步进入重大项目推进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加速期,形成以高优医药产业发展增量替代低劣落后产业淘汰减量的良好态势,成为泰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生态农业方面也是亮点频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以特色产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泰州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241家,形成了大闸蟹、银杏、芋头、脱水蔬菜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集群。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451.8多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15个、绿色食品202个、无公害食品1855个,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型现代服务业更是给泰州市带来了一张“绿色”名片。近年来,溱湖风景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凤城河风景区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兴化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泰州市共建成国家4A级以上风景区5个。2013年,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643.1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90.86亿元。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泰州市以生动的实践探索,获得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绿色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生活 笔直的道路旁,绿树常青,四季有花;绿地广场点缀在城市中间,泰山公园、人民公园游人如织。无论哪一个季节,穿行在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一个清新的泰州。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在生态泰州的建设中,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也始终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让市民生活更加舒适,让城市更宜居。 美不美,一看天空二看水。舒适的城市,首先是环保的城市。“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不应仅仅留存于都市人的梦想和意念里。 近年来实施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正捍卫着泰州的蓝天。泰州市划定清洁能源区,在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实施区域集中供热,加快集中供热、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淘汰或改造落后的炉、窑、灶。目前,泰州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供热管网全覆盖,道路天然气管网达1500公里。建筑工地扬尘是个老大难问题,泰州的对策是,落实施工单位责任主体,采取土方覆盖网、场地定期洒水、渣土车封闭等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扬尘污染。 水是泰州的魂。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十二五”以来,泰州市累计投入约93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疏浚整治县乡级河道87条共2762公里,完成泰东河、南官河、凤城河、卤汀河、周山河三期、引江河二期拓浚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同时,突出抓好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达标工程,加快建设通榆河、南水北调清水廊道,2013年,泰州市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此外,未来三年泰州市计划投入63亿,着力实施十大水生态工程,力求打造“一脉、一城、一湖、三带”的城市水环境总体格局。 生态的城市一定是绿色的。近年来,泰州市有序开展城市绿化工作,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景观大道、绿色走廊、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截至目前,泰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53%、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8平方米,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城市道路新格局。 变美的,不仅是城市,还有广袤的农村。2011年以来开展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坚持“治管并重”、“即治即管”,完善了道路维护、河道管护、绿化养护、设施维护、垃圾收运“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三年来,泰州市共完成827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8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324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951个,环境整洁村5912个。 一座城市的气质,在生态文明的浸润与渗透下,焕然一新。 绿色管理机制让城市常享生态文明 淘汰落后,整治污染,更重要的是要有制度安排,通过制度规范各种可能影响环境的行为,协调各种利益,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泰州市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不断完善的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中,坚持把环境容量、资源消耗等生态因素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评判依据,在重要事项实施、重大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建设的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同时,把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改变了长期以来GDP至上的政绩观。 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更严格的制度。泰州市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实施严于国家和省的环境准入标准。例如,2013年泰州市修订的《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化工行业投资准入门槛从1亿元提高到3亿元(不含土地费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予以劝阻和否决。近3年来,环保部门共劝退或否决各类生产工艺落后、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近百个,拒批投资总额达46.5亿元。 同时,严格的执法监管机制,也为生态环境织密了一张“保护网”。泰州市连续十年组织开展整治企业违法排污环保专项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纪检监察牵头督查、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专项整治、挂牌督办、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对化工、酸洗、重金属污染、畜禽规模养殖等企业实施关停整治。从2004年到2013年,市、县两级政府共挂牌督办471件案件,涉及企业2883家,其中整治企业641家,关停取缔污染严重、治理无望企业2242家,投入整治资金17.5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区域性、行业性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此外,泰州市还创新环境经济政策。2014年7月,市排污权交易中心已正式揭牌,目前泰州市已有34家企业完成排污权指标交易,总成交额800万元。通过这项试点,对泰州市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企业自主治污减排,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的绿色信贷政策,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 这些新的探索,无不体现 “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稀缺资源要优化配置”的理念。而随着这些理念通过制度建设深入企业、深入人心、融入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终将奏响最强音。张仲明 编辑:蔡虹 |
上一篇:新年,万人健身长跑
下一篇:“一号文件”出台的前前后后